close

30fa80c2-10dc-4c93-bf2e-c10a8dbe4b8f  

20 csf3m 

download hqdefault (1) hqdefault (2)  

(小弟不為隨意從網路隨機摘取的照片中,裡面肢體動作結構的正確與否背書)


很久之前,我曾經聽過一位TMA的師傅(已歿)有這麼個說法:「複習」有兩種方法,一個是將某個門派的套路,依照傳統的初、中、高級順序練習,以揣摩歷屆同門高手們的心路歷程,以及體能難度上漸進的訓練目的。


另一種練法是實用的「練出你自己保命用,甚至可能傳頌武林的大絕招」(前提是您練過的門派不只一種):先找一個「你最喜歡的招式反覆複習」,然後揣摩其中的動力鏈(發勁的模式),從不同的門派與套路中抓出類似的招式,然後只練這些東西。

小弟貼的照片招式的動力鏈,都是「單手或雙手,手臂後抽軀幹重心略微後坐、身與手以軀幹軸心作擰轉纏攪、如撈水/挖土,然後體勢與手臂由下轉上,最後擰轉前伸下劈的動作」。...選用的照片為形意的劈拳、北螳螂的撲面掌、陳氏太極懶扎衣、槍法的黑鷂、八極的虎抱頭+虎撲把,以及鶴拳五行手的火肢。


老師傅的說法是:這些同門派或跨門派的招式發勁類似(動力鏈),所以「你的身體只需要熟練一種發勁方法,成為你的本能反應,便足以防身。...若有辦法練超過兩招,就會成為很難對付的高手。」。...再來以下是小弟的見解:


以小弟所貼的「形意拳鷹捉把/劈拳」這一組的系列動作,發勁距離或長或短、或圈繞或直纏、後坐與前撲的距離也不同,加上原始套路中,這些動作的前一招與後一招也不一樣,因此使用時機、以及招後的變化就增加許多排列組合,可以是拳腳擊打、擒拿扣鎖、靠撞撲摔。...這一切都在同一組「動力鏈」之後,所以你不必想、也不必依賴被大家誇大的「聽勁」,在碰撞的當下,就能潛意識地用出來


重點在於:「你只需要苦練一個動力鏈,以中西古今的各種可信的肌力重量訓練,用肌耐力+肌肥大+爆發力等加強即可;動作變化的餘序,可以徒手動作+擊打沙包+與對手對練,而分開練習」
「不怕一招會,只怕一招熟」裡面所說的「一招」,是指同一系列動力鏈所衍生的諸多變化,而不是單一性的一套動作而已。所以小弟翻譯招式成英文,稱為「Moving Patterns」。

 



小弟已下決定,日後謀生討飯吃的路線,走養生復健的為主,放棄技擊,因為我知道自己沒有那個能力與天賦,也沒有那個野心與經濟能力去培養武林高手。但我之前糊塗而浪蕩的歲月,曾經浪費金錢與時間,多處從別處道聽途說的各種TMA理論,有時間一定會漸次整理出來發表。這些東西或許有用,或許只是我見識不足而覺得無用,但沒傳播出去總是可惜。

更久之前的16世紀大明帝國,有一位叫做戚繼光的將軍,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「紀效新書」,裡面有一個章節叫做「拳經捷要篇」,裡面描述戚將軍畢生所蒐集與累積的「徒手武術的Database」,檔案庫裡面有「三十二種武術運作的動力鏈」,古人的說法是「長拳三十二勢」,如果您有興趣,可以翻網路查看看,古今武術高手們的看法與解釋。

您若日後成為一代宗師,願意引述這個「不怕千招會,只怕一招熟」的概念源自於我沈大夫,我感激你是好人;若您不想承認,我也拿你沒辦法,只希望您能善用,並且增進周遭人們的體能與健康增長。

 

最後補充一點,貼個這個曲子作詞者是「熊耀華」大人,也就是武俠小說巨擎大家「古龍」大人的本名;小弟還蠻喜歡古龍小說的,因此貼了他的作品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henohyeah 的頭像
    shenohyeah

    百般無聊的午後

    shenohye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