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匿名的來源武友大人,算是左岸來的長輩,推薦看這個影片。作為記錄片,它拍得很粗糙,但仔細看完,這真的是最近幾年,我看過最值得揣摩其中精髓的古老拳法。
古TMA武術秘笈裡面有關鍵字「綿」的,一個是明末清初,王朗螳螂拳十八家精華的「八、綿盛(一說為“綿世”)的面掌飛疾」。
第二個是明朝中葉《紀效新書》、卷十四〈拳經捷要篇〉:「....呂紅八下雖剛,未及綿張短打。」。
影片裡面的綿張拳,不論是套路或對練示範,都能滿足「面掌」、「飛疾」、「短打」的三個關鍵字。其風格是用手掌為主、擊打目標也的確是頭面部、速度很快而綿密,不過「短打」的描述不如影片所描述的詳細,這個短打,是掌擊、扣鎖、靠撞、踢踹、勾絆、撲摔,如同車輪戰一起上的貼身式綿密打法。
因為小弟也還在消化反芻中,也不敢僭越作任何評論,這兒只作重點觀察的介紹:
一、13:30~16:03:他們基本功的操練器械之一,是四公尺長的兩丈四尺白蠟桿大槍,除了「纏腰鎖」的「中四平槍法」,還有極為吃握力臂力的「上四平槍法」。
可以練兩丈四大槍的人,握力會非常、非常的強大,而且前臂橋手會非常、非常的粗壯結實;只靠蠻力打架,這些優勢就可以贏一半了。
二、10:30~12:20:綿掌拳師傅石建義的弟子呂民堅,當時(2008年)正在設計PVC材質、大小如同肥皂,單塊可以承受200公斤撞擊的物件,並且採取類似古秦國鎧甲,以口袋連接串聯式的現代徒手武術護具,這種設計也不會影響關節活動。如果單獨耗材的「肥皂」損壞,可以取出替換,而不必重新再買一整件。....這種設計甚至可以延伸到頭肩膝脛上面,我蠻樂觀其成的。
不過弦外之音是:他們覺得他們拳法的瞬間撞擊力,可以接近200公斤;如果考慮比賽時會戴拳套,鎧甲的肥皂有物理的並聯效應,防護力也可以超過200公斤。
三、10:08~10:11:終於見到江湖傳說中,可以低矮到在八仙桌下走八卦掌的練法。不過25:30~28:43,你可以見到,這種低矮的走法,只是綿張拳的基本功而已。....這種練法,類似小弟之前所發明的「活馬步」練習法,同時也是合氣道基本功的「膝行」。
極為低矮的蹲法,在現代體能訓練的名著「囚徒訓練」(Convict Conditioning)裡面的見解,自體體重最艱難的支撐法(該動作使用的各關節,可以彎曲到人體DNA的極限,然後還能夠動作),可以培養出關節周遭結締組織的韌性,並保持肌力與彈性的爆發力。....這一類的體能練法,不只是存在於東方武學,在西方的奧運希臘羅馬式角力、體操,現代運動的跑酷,都可以見到。
四、16:05~24:30,短杖/短棍、徒手對練與套路的示範:這種戰鬥的節奏感,也是小弟所使用的;不論是手的纏繞推拉,腳的勾絆踢踹,以及兵器的使用,您如果學過螳螂拳的話,可以見到「去如鋼銼、起如鋼勾」的具體呈現。
有一個訓練馬拉松步法的技巧,是「腳碰到地面的瞬間,Hamstring會有個肌肉反射動作,將足跟後彈」,這個技巧小弟在教學迷踪拳時,稱之為「一踢二擊」,在武術的運用則稱為「陰陽閃賺」,也就是先正面後反面(Extension-Flexion),或是先反面後正面(Flexion-Extension),不論是上肢或下肢的或推或拉,都能在瞬間感受到阻力時,立即往反向操作的能力。....鋼銼就是推,鋼勾就是拉,發勁根源都在腰腹臀腿的「身弓」上(重訓的動作就是硬舉),而且上半身與下半身都可以一樣靈敏。
光是這個部分的示範,足以證明綿張拳,的確是螳螂拳的祖先之一:「綿盛的面掌飛疾」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