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家叫做波記的潮州小吃餐廳﹐位於紐約唐人街﹐有好幾家分店﹐是鄰居帶我來吃的﹐之前居然還沒有發現這個美味的小吃呢﹖我們去的這家位於Bayard Street(擺也街)上﹐接近與Mott Street(勿街)交叉的十字路口。
所以在鄰居帶我來過之後﹐我在感恩節的時候﹐又帶沈家老母再吃一次﹐她也覺得很讚。
這是潮州菜常見的小吃﹕鹵水鴨﹐通常是半冷不熱的溫度。
鴨肉有微毒﹐所以不宜多食久食﹐之前曾經介紹個冷知識﹐可以點這裡溫習一下。為什麼好吃的東西﹐總是對養生不利啊﹖~XD
鄰居是蠻能吃辣的﹐照片這個黑嘛嘛的東西﹐是鄰居喜歡吃的潮州沙茶醬。
點這裡中文維基百科的解釋﹐裡面有許多關於沙茶醬的典故﹐似乎沙茶醬這個東西﹐就是潮州人發明的呢﹖
這是第一次去的時候﹐鄰居點的酸菜大腸粿條。湯頭是魚肉燉煮的(應該也有加鹹魚)﹐所以非常鮮美﹐與雞湯﹑豬大骨肉的高湯不太一樣。
從照片裡面可以看到﹐大腸處理得非常軟爛可口。
再來這個是我當晚點的魚餃麵﹐湯頭與前面的一樣﹐這個餃類裡面﹐則是混合碎豬肉與魚肉的內容﹐滋味很特別。不知道是什麼烹調的原理﹐魚餃的餃皮﹐口感比較粗﹐與一般的餃子差別不小。
這個是感恩節點給老母的鹵水鴨肉麵﹐看得出來鴨肉非常肥美﹐骨頭也不是很多吧﹖
作為一個中醫大夫﹐麵食乃是生痰之源﹐我是能不吃就不吃。如果真要吃麵的話﹐通常我會選擇日本的蕎麥麵﹑拉麵﹐韓國的麵條﹐以及照片這種粵式的雞絲麵﹐或是義大利的Pasta等等。它們的共同特點﹐就是裡面比較沒有放發酵粉﹐所以比較不會損害中焦脾胃﹔當然﹐它們相較於台灣一般常吃的麵食﹐或是烏龍麵等﹐口感比較硬﹐沒有那麼軟Q。
為了平衡飲食﹐記得沈大夫重複了幾百遍的懶人養生法則﹕沒有好女人照顧的單身漢﹐常常容易偏食﹐所以見到綠色的東西﹐要多扒兩口進嘴裡。
感恩節這天呢﹐我嘗試新菜色﹐所以點了道咖哩牛肉片粿條。這個咖哩的味道不會很辣﹐滋味偏於東南亞的風味﹐裡面有椰汁的味道。
歹勢啊﹖粿條也是不利養生的軟麵類﹐不過我一個月吃麵的頻率﹐大概也不會超過七次﹐還算OK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