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開始本文「同理心」之前,我想說個看似不相關的東西,作為一個比喻:

這是現代重量訓練的教學,與科學研究文獻上大量使用的「虛擬單位」概念,英文叫作Repetition Maximum、簡稱RM,中譯名尚未統一,大概是「最大受力/負荷程度」。這可以應用於重量訓練,某些無工具的徒手肢體訓練動作,有時也有運用此概念。

比如說,你躺在板凳上練仰臥推舉(臥推),如果掛了100磅的重量,你推了10下就力竭、再也推不動了,那麼100磅就是你臥推的「10RM」;如果放了120磅,你只能推5下,那麼120磅就是你臥推的「5RM」;如果掛了130磅,你只能勉強地推個1下、再來就會被壓垮,那麼130磅就是你的「1RM」。

一個身高180公分、體重90公斤的壯漢,與一個身高160公分、體重50公斤的瘦子,兩人的RM單位所反應出來的實際訓練重量,絕不可能相同,這是顯而易見的。…從前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到,即使自己跟自己比較,RM與實際重量的數字,也不是等比例遞增遞減的

但如果他們遵守一模一樣的訓練「功單」(Menu),採取健身界已知的「金字塔比例功單」,每次臥推練習都練6組:1)14RM,2)12RM,3)10RM,4)8RM,5)6RM,6)4RM,兩個月內並採取一樣的營養調配,那麼他們都能有效率地增加胸肌,而且其程度與比例,會是接近的。

運用RM的概念,體型、體能不同的人,訓練目的也不同的人們,例如有的人追求大肌肉、有的要減脂、有的要訓練速度或爆發力、有些求心肺功能進步以增強耐力…,原本這些人的各自不同的體能狀態與鍛煉經驗,是沒辦法兜在一起的,但在RM的虛擬概念與單位規範下,才有了能交流訓練心得的可能性

因為他們的訓練經驗,從冷冰冰又生硬的「槓鈴磅數數字」,變成了肉體上流汗酸痛、皺眉苦撐的「實際感受程度」

 


 

我想說的是,所謂的同理心,大概就像是RM的概念

或許在職場上,你已經是個老鳥了,在一週隨便瞎掰個30篇文案,對你而言是30RM的超輕鬆重量,但對於剛進來的菜鳥,可能是只舉一下就力竭的1RM超級重擔。

也可能你從小就負擔家計、半工半讀、兄代父職(姐代母職),所以十項全能三頭六臂;你見到有些身邊的人,只是加個班、或是多了個小孩,還是要應付長輩、晚輩什麼的,就開始幾幾歪歪猛抱怨,所以覺得對方是魯蛇、草莓族、軟腳蝦。…Well,這是因為你體質好先練過。

人生很不公平嗎?對方是早年運氣好所以不必吃苦,您則是未來的生活上生存能力高,一人強一半,應該沒差吧?

也有可能,你見到有人抱怨戒煙、戒酒、減肥、失戀、失業、失學、失婚…而且一抱怨就是經年累月,你覺得這些人真是意志力薄弱、負面情緒;再想一遍,你真的天生樣樣都強,從來都沒有衰弱過嗎?

 

有了應用RM概念的同理心,真要給別人什麼實際建議的話,就更能考量對方目前實質的能力、更重要的是「心理上的感受程度」,才能給予能實際操作、循序漸進的好建議,而且、不會攙入不必要的自我情緒,造成指責式的對話。

老實說,對於對方有沒有幫助是一回事,至少您的語氣會溫和許多而不會討人厭,因此可以累積你的人氣與正面名聲,光是這個原因,你就應該要學看看溫柔的同理心運作模式,以免以後狀況不好糗了,之前被你霸氣又有智慧地而酸過,但礙於弱勢而隱忍的人們,一股腦地傾巢而出,打死你這個王八蛋落水狗

而且就心理學的層面來說,「失意忘形」與「得意忘形」,乃是一體兩面;你若覺得對方是魯蛇而看不起,你的心裡其實也有個跟對方一模一樣的種子,只是你運氣好,還沒遇到那個只舉一下、就能壓垮你的「1RM」而已。

你的「1RM」,搞不好是眾多人們覺得稀鬆平常、隨隨便便就能舉個50下的事情。但是呢?反之亦然

 

許多朋友們都聽說過,耶穌勸阻一群衛道人士將要對妓女丟石頭的事情,耶穌所告誡的「Don't Judge、不要給別人定罪」

這個修行法則,初期的作用,是不給那些有難處、有苦衷的人,再添任何心理負擔,但更深層的修行,則是拔掉心裡的毒芽。因為今天我們會得意忘形,他日就會失意忘形;得意與失意,是生活上必然的高潮低潮交替,但「忘形」卻是會傷害別人、也傷害自己的病邪。

對治這個毒瘤的良方,就是同理心;大夫多囉嗦一些,再加個RM的概念;你要看每個人在心靈感受的量化,而不是事件本身在群眾間統計學的量化。

 

這就是大夫所開的、對症下藥的藥方,請察收服用。如果你不想未來遭遇到眾叛親離的絕境,最好忍著吞下這帖藥方。....你真的以為,周圍的親朋好友,理所當然地接受你的任性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enohye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