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人與人之間的語言﹐是蠻有趣的東西。明明是描述一模一樣的人格特質﹐但因為自己﹑別人的立場變化﹐就會產生不同的評語。比如說﹕

 

一﹑城府陰森﹑心機很重﹑思慮深沉﹑慎謀能斷﹑點子很多﹑閱歷深厚﹑足智多謀

二﹑任性自私﹑天兵白目﹑腦袋少根筋﹑神經大條﹑心胸開闊﹑豪放不羈﹑恬淡寡慾

 

上面兩個條目﹐描述的是兩種不一樣的行為模式﹑人格傾向﹐但因為人我彼此的立場不同﹐於是在修辭上的用語﹐就會情緒化地使用光譜上極左而負面﹐或是極右而正面的觀感。

要照我最冷冰冰﹑無機的描述法﹕第一種就是想得多的人﹐第二種就是想得少的人。你喜歡那個人﹐就會用偏右邊的評語﹐你討厭那個人﹐就會用偏左邊的評語﹑如此而已。

你或許還不認同或體會﹕那麼你不妨回想看看﹐當你曾經被讚美﹑被批判到以上任何字眼的時候﹐思索一下你當時被別人評價的心態﹐把情緒的轉盤﹐往左撥﹑往右轉﹐是不是就會對應到你當時心裡真正的想法﹖

所以作為武術前輩的我﹐要跟你分享的是﹕

你依舊是你﹐別人由於情緒化﹐而撥動了他們自己的修辭光譜轉盤﹐給你不一樣的關鍵字﹐如此而已。

教我太極拳的那位老師﹐曾經跟我說過一句話﹕「能耐天磨是好漢﹐不遭人嫉是庸才。」。被人家整蠱﹐表示你有進步空間﹔別人說你閒話﹐表示你的進步﹐正在壓縮到別人的既得利益與地位﹐這些都是大大的好事。…你根本毋須難過﹐反而要暗自竊喜。

《手臂錄》的「劍訣篇」裡面有說﹕「當其絕命爭首時﹐矛長劍短皆不現。」…當生活﹑工作上產生競爭衝突時﹐言語評價﹑彼此的地位高低﹐都是虛的﹔真正要緊的﹐是你能不能留住自己的腦袋在脖子上﹖不要被表面的東西嚇唬住了。

 

我知道你喜歡讀三國演義﹐雖然裡面是半虛構的小說﹐但我舉裡面的例子給你聽﹕

諸葛亮在某次戰役﹐送司馬懿女裝﹐企圖用激將法逼他出戰﹐但司馬思慮深沉﹐評估敵我能力後﹐於是忍辱拒戰﹔但諸葛亮擺空城計時﹐司馬卻反而縮了回去﹐中計而不敢入城。

一樣的人格特質﹐救了他一次﹐但也讓他錯失了一次良機。

又比如說﹐三國演義裡面﹐提及劉備與曹操「煮酒論英雄﹑數天下風流人物」﹐講白了﹑就是兩個事業不算很得意的中年男子﹐湊在一起喝悶酒﹐然後說閒話﹑八卦自己的競爭對手罷了。

因為我們讀小說的時候﹐已知道結果﹐這兩個人會分別割據一方而成梟雄﹐也就是世俗中定義的成功者(吧﹖)﹐所以我們潛意識會覺得﹑或認同﹐這兩個人的見解會有些份量﹐也就是一種正面傾向的認同。

上面兩個例子﹐是說我們人們﹐多少有成王敗寇的刻板印象。一樣的人﹐一樣的事情﹐就因為結局不同﹐所以我們容易有不同的評價﹔講難聽點﹑也就是我所謂修辭學上負面光譜的話﹐就是「換了個屁股﹑就換了個腦袋」﹐不管那個屁股﹑腦袋﹐是不是你自己的。

這些都是人性﹐我自己雖然知道這個現象﹐有時候還是會犯這些錯誤。

 

當你聽到別人給你負面評價的時候﹐你要學會自己去翻譯﹐那些惡言背後的「弦外之音」。

首先是調撥修辭的光譜轉盤﹐確定自己果然還是那樣的人格特質﹐再去思索﹑你那些惹到別人的言行﹐是不是犯了世俗禮儀的規範﹖亦或是排擠到他們的利益﹖你若無禮在先﹐那麼罪過當然在你身上﹐…如果是後者﹐那麼你只要罩子小心點﹐提防暗箭傷人﹐其他的﹑你不必作絲毫改變

真正的理性主義者﹐必須要承認自己﹑別人﹐都會有情緒波動﹐就好像航海家﹐必須認清海上本來就會有風浪起伏一樣。…只是失敗者抱怨﹑隨之載浮載沉﹐勝利者因勢導利﹑踏浪而來

我覺得你是聰明﹑心地也不錯的年輕人﹐只是有時率性﹑飄逸到迷失了些原則﹐所以開給你這帖藥方﹐請查收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enohye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