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次介紹的﹐是中醫處方的核心理論﹐也是古自黃帝內經﹐就已經指導了的中藥方劑原則﹕君﹑臣﹑佐﹑使。官方教科書式的解釋﹐可以點這裡來讀。
我學習中醫的過程﹐還蠻幸運的﹐曾經遇到一位後來不繼續當中醫﹐反而跑去開藥膳餐廳的前輩﹐作了個很簡單的比喻﹕
所謂的君藥﹐通常也是那帖藥裡面份量最多的成份﹐就好像清蒸鱸魚﹐君藥就是鱸魚。
所謂的臣藥﹐就是讓那道菜的君藥﹐變得更美味的東西﹐清蒸鱸魚裡面的臣藥﹐就是蔥白與酒﹐因為它們的揮發﹑與脂溶性的特質﹐可以吸附魚肉的香味。
所謂的佐藥﹐就是讓那道菜可能失敗的因素﹐降低到最低的東西﹐這裡則是薑與酒﹐因為這兩味東西﹐可以解魚腥味。
所謂的使藥﹐就是讓這道菜可以方便取食﹐或是容易消化的方法﹐在這裡﹑就是火候與刀工。
活用君臣佐使的藥物配伍原理﹐可以以一方代百方。就臨床的應用來說﹐藥舖可以不必屯幾百種不同類型的藥﹐例如婦科最常使用的四物湯﹕地黃﹑川穹﹑芍藥﹑當歸。
地黃﹕選擇生地黃﹐可取其涼血﹑去皮膚血斑紋路﹐治療血熱型的失眠﹑皮膚乾燥﹑頭髮脫落﹑潤滑腸燥便秘。熟地黃填精﹑生血﹑補腎﹐專門對治經期前腰酸背痛﹑有氣無力﹐經期前後腹瀉。
川芎﹕它是溫性的活血藥﹑去淤藥﹐所以婦科﹑傷科很常見﹐不過因為藥性較熱﹐劑量多了容易上火﹐造成牙痛﹑長痘子﹑甚至經血更多﹐所以臨床上不常作為君藥。因為川芎兼有理氣功能﹐所以因為生理期而導致的心理憂鬱﹑乳房膨脹…這一類的氣病﹐會多加一些川芎。
*無聊的發音訂正﹕芎這個字應該發音為兄﹐因為這味藥原始名稱叫做藭芎(窮兄)﹐以四川省出產的為上選﹐所以後來簡稱為川芎﹐但是芎字不好唸﹑藭字比較好讀﹐所以因陋就簡﹐大家念川芎的芎﹐發音居然就變成窮了。
芍藥﹕白芍藥中性﹐補肝益血滋陰﹐收斂瘡口﹑止血﹐常用以治療經血流連不止﹔赤芍藥涼血﹐功能類似生地黃﹐只是偏於補肝。因為芍藥磨成細粉都是白色﹐不會讓皮表著色﹐所以中醫美容中﹐常常使用芍藥﹐以其收斂的性質﹐使皮膚細緻。
當歸﹕當歸是正補血藥﹐但不同的部位﹐藥性也不同。當歸頭止血上行﹐治療因生理期引起的頭痛﹔當歸身養血而守中﹐適合一般貧血的狀況﹔當歸尾破血而不留﹐適合血淤類型。如果真的看不懂﹐那就使用全當歸﹐一般市面賣的﹐也正是全當歸﹔不過也正因權責不專﹐所以療效往往不能根治病灶。
如果還有高手﹐可以自行炮製藥物﹕焦製可以止血﹐醋浸可以收斂﹐酒洗幫助活絡血路﹐加蜂蜜蒸加強補性﹐薑製驅寒﹑鹽製入腎。
所以遇到可以靈活應用的大夫﹐只要在這四味藥物裡面﹐選擇其溫度寒熱不同的類型﹐然後更改四種藥的比例﹐便可以千變萬化﹐不必再多加枸杞﹑益母草﹑丹參﹑三七﹑烏藥﹑肉桂﹑甘草﹑大棗﹑香附﹑金鈴子等藥物。
以炮製個別藥物﹐改變各味藥物比例﹐而變化出治療不同疾病的藥方﹐還有四君子湯系列(氣虛類型)﹐玉屏風散系列(免疫力差容易感冒型)﹐小柴胡湯系列(內分泌或情緒疾病類型)﹐平胃散系列(胃腸消化疾病類型﹑預防瘟疫傳染病類用藥)﹐以及六味地黃丸系列(代謝類疾病類型)﹐日後有機會再介紹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