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6806886_10155008690654935_4484301611251052772_n  

  

昨晚被親友團的小朋友大人,以她最近農曆新年蒐集得來的紅包,請了客晚餐。一個只有八歲的女童,當然不會有「請客」、「海派」、「作人情」這些高度社會化的概念,這是她的母親,刻意要求她做的。

正巧最近我與夫人大人閒聊周圍的生活見聞,以及一些網路上見到的新聞:新聞偶爾會見到,那種年紀已經40來歲,而且職業是醫療或律師之類的人子,卻拒絕扶養父母;也見到周遭的人們,有那種辛勤而始終放心不下的父母,自己已經忙碌且重病,卻還在幫自己已經讀醫科、律師、會計師等所謂的高收入專業學科,但年紀已經20出頭的孩子,幫忙準備三餐與洗衣服的

今日晚餐後,我忽然悟出了這一系列問題背後的原理,所以我說:

一個能進入法學院、醫學院的所謂天才高材生,但終生從未接受任何音樂教育,我們丟給他一把小提琴、一段約翰施特勞斯的旋律,他有辦法在30分鐘內照樣演奏出來嗎?

「應該不可能吧?」,夫人大人回答。

「這就對囉。」,我回答說:

華人世界訓練自家孩子們,變成升學主義下的勝利者,通常就是要他/她們專心讀書,啥都不必做。他們的心靈成長與起伏,從未與整個家族的經濟波動與負擔、同甘與共苦過,如是數十年;....你怎麼能指望在二、三十年後,他/她們忽然會覺得原生家庭老一輩的人,甚至他/她自己選擇的配偶,他/她是有責任要用心照顧擔負的?」

我們常常聽人家說「生女兒比較貼心孝順」:這是因為在東西文化的刻板印象與偏心下,絕大多數的父母,仍會要求女孩要學習參與家務的料理,如清潔、烹飪、談吐的應對得宜(發表言論要有教養,不可以太機車或酸民);但相較之下,華人世界對於男孩的要求,尤其是瑣碎家務的分擔上,以及個人的生活習慣操持養成上,就未必會那麼嚴格。

我們既然特別會教導女兒「學著去拉那把名為貼心的小提琴」,那麼她們當然會比兒子貼心。....貼心的心理因素,未必是天生的,而是訓練/條件制約而來的。

 


 

嬰孩/兒童是一台沒有內建APP的高端智慧手機,您如果不自行輸入,而要賭您的孩子,日後總會被某些人事物教會,而被強制下載必要的APP。....您這麼有自信,那作大夫的,只能祝福你武運昌隆。

我們的3C產品,或電腦或手機,如果忽然被外界強制、或偷偷下載植入了某個軟體,通常都不會是什麽好東西。所以您最好先幫您的子女灌好您覺得必須的軟體,以及防毒軟體

如果您連白天拉開窗簾、夜間關掉室內的照明設備,這麼簡單的生物機制原則都不懂,被日夜顛倒、始終不會睡過夜的嬰兒給整死,雖非戰之罪,但也是敗在不用心。

大家都會說:「啊?只要孩子健康開心,其他的就隨性發展啦?」

少來了。....您或許不期待子女孝順您,但您會不期待未來過年過節的時候,孩子們至少會打個電話給你,甚至親自去拜訪你/妳嗎?

 

聖經裡面說過,曾經有法利賽人企圖用徵稅一類的問題套問耶穌,而耶穌的回答是:

天父的歸天父,凱撒的歸凱撒。」....意思是說,心靈層面與物質層面,一直都是兩回事

你可以日後用世俗的人情壓力、遺產饋贈,去壓你的子女完成這麼一個「孝順的動作,過年過節來拜訪你;但你心裡清楚得很,你的孩子們的孝順,是「口服心不服」。

 


 

因為我的老底子是心理學,所以我看懂了這位親友團的媽媽大人,為何會要求自己的孩子,要刻意掏出紅包錢來請我們吃晚餐?

「分享與承擔」的品德培養(或者說是內建APP),包括「同甘」與「共苦」兩個項目,有人比較能同甘,有人能比較共苦。....以我有限的人生經驗:

有的人非常大方於分享美好的東西,但遇到困難就會閃得很快;有的人在遇到艱難的狀況時,會站在你身邊跟你一起頂住,但狀況好一點的時候會造次顛倒,或是吝嗇而孤寒,搞得你的社交生活很尷尬,或是物質生活明明沒有那麼窮,但卻顯得異常貧困

「同甘」或「共苦」上的人格培養上有缺失,這種人當作終身伴侶,都是有風險的。所以您若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日後變成「會被離婚的媽寶」,最好在童年時期就內建一些健康的人格APP。....如果您心水清而能舉一反三,這也是個擇偶的建議:

面對「義無反顧的承擔」,以及「理應慷慨的分享」,卻還在故作姿態拖拖拉拉而發懶的人,是還沒有長大的孩子,您想跟這種人結婚,最好考慮再三。

 

就好像您曾經聽說過的這句話:「年輕求學時建立的友誼,是比較真實而沒有功利成見的。」。您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子女,看待自己只是個「遺產的來源」「人脈的來源」「稅務減免抵扣額」「親族受惠子女的年金法定接受人」,那麼您就不應該懶惰,要好好用心經營「同甘共苦的生活分享」的教育

商業廣告心理學的研究說:人類對於某個品牌或商品有模糊的印象,平均要接觸至少超過47次。....47次也只是「有模糊的印象」而已,要更深入成為潛意識的人格與美德,需要經歷的接觸次數,恐怕不只百倍於47的數字。

這段門羅牧師講解尋求理想丈夫的影片,重點是「長住於伊甸園的心境」。....如果一個人未曾長期從事與專注於某個品德的培養,而您又不用心去培養,品德就好像拉小提琴那樣專業的技巧,您怎麼能預期那個人會一夜間改變,忽然學會拉小提琴?

 

如果你覺得身邊的好處,得來理所當然,就好像陽光空氣水那樣尋常平凡,那麼你自然不會懂得什麽是感恩。....曾經有位年輕就故去的友人,跟我說過前面那段話。

您有沒有聽說過一句俗話:「仗義每多屠狗輩,負心多是讀書人。」?為何那些書讀得非常多,價值觀走形而上理論路線的人,反而會變成人情世故上的冷血動物?

因為他們被刻意栽培而隔絕於實際互動交流的人群社會:一個從小在溫室暖房培養,如同是蜥蜴、蛇與鱷魚、烏龜一樣的冷血動物養大的人,您怎麼能期待他/她忽然體會而懂得感受過人們之間的溫度?

 

這就是本大夫開給您對症下藥的藥方,請查收服用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enohye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