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學中醫真的不是很難﹐因為這些人體運作的現象﹐皆是古人觀察人體生理運作﹐並且參考自然現象而來﹐所以學習中醫﹐除了多背古書﹐多看醫案﹐再就是要多觀察生活周遭﹑以及自然環境的改變﹐多運用點想像力。所以我解釋中醫理論﹐通常是用比喻的方式﹐讓有興趣接觸的朋友們﹐較容易去理解。

中醫理論裡面﹐有所謂先天之氣後天之氣的名詞﹐這個概念理解之後﹐比較有助於了解血是怎麼製造出來的﹖

學術的說法﹕先天之氣又叫做腎氣﹐藏於命門(有人說是右腎﹐有人說是第四﹑五腰椎之間﹐不過不重要)﹐它是父母先天給予的﹐也是讓無生命的精﹑卵﹐可以變成活生生的人的秘密。後天之氣則由脾胃﹑肺一起掌管﹐也就是出生後將呼吸﹑飲食化作能量(氣)﹑可用物質(血)的作用。

我拿汽車來比喻﹕先天之氣﹐就好像車子的電瓶﹐如果沒有電﹐即使汽車一切功能正常﹐油缸裡面裝滿油﹐還是沒辦法啟動。後天之氣則是進氣的部份﹐以及內燃機﹐也就是將氧氣與汽油點燃﹐化為主要動力的來源﹐光靠電力﹐一般的非電力汽車﹐還是無法行駛。

中醫在宋﹑元朝之間﹐曾經有所謂的金元四大家。裡面有兩個主要的理論﹐一是補土派﹐也就是補後天之氣的脾肺﹐另外一個是補水派﹐也就是補先天之氣的腎氣。我們常常開玩笑說﹐補土派跟補水派的爭執﹐就好像是賣人參﹑黃耆(補後天氣必用藥)的﹐跟賣鹿茸﹑冬蟲夏草(補腎常用藥)的傢伙們在搶生意。

再拿汽車的功能作比喻。

補土派的見解是﹕一直靠充電進電瓶(純粹補腎的藥物)﹐效率非常地差(每吃十斤鹿茸﹐可能只能進去八兩)﹐而且畢竟身體運作﹐絕大部份依賴的是後天之氣在推動﹐一旦引擎跑得好﹐自然就會自己充電回去﹐就好像身體健康的人﹐不必吃補藥﹐純粹靠食物裡面的榮養﹐自然就能腎氣飽滿。

補水派的見解是﹕沒有電瓶的電力﹐引擎根本不會發動。而且人體的腎氣﹐就如同電池一樣﹐儲存功能本來就會越來越差﹐因此適當地補腎﹐可以更新其儲存能量的限度﹐不至於老化過快。另外補充一點﹕人體所有的活動﹐包括消化﹑活動﹑思考…等等﹐都需要腎氣先點燃﹐如同引擎不發動﹐只開收音機﹑窗戶﹐還是需要電力一樣。

 

現代中醫臨床實作上﹐這兩個理論是並用的。因為一個久病﹑雜病的人﹐通常每個零件﹐多少都嘛有點怪怪的。


之所以要先介紹先天之氣﹑後天之氣的理論﹐是因為許多朋友﹐關心關於貧血﹑補血的問題﹐有時會在網路上問我﹐吃什麼藥物﹑食補﹐可以幫助改善貧血的問題﹖所以在這裡﹐介紹中醫基礎理論裡面﹐是如何製造出來的﹖在這裡﹐我還是拿比喻的方式來介紹﹔不過請別忘記﹐中醫講的心﹑肝﹑脾﹑肺﹑腎﹐不等於西醫的心﹑肝﹑脾﹑肺﹑腎。

就好像古人燒柴火作灶煮飯一樣﹐如果說最後的熟米飯﹐就是最後產物的血﹐那麼它的過程環節如下﹕

 

一﹑點燃柴火﹕這個步驟需要腎氣﹐也就是命門之火﹐也就是先天之氣來點燃。

二﹑讓爐灶保持一定溫度﹕這個部份﹐則是由脾胃來運作的。嚴格來說﹐中醫的胃是容器﹐負責將飲食內容攪拌﹐而脾則是氣化作用﹐也就是讓生米變成熟飯的質變作用。

三﹑鍋子裡面要有米﹑水﹕身體再好﹐烹調容器再棒﹐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﹐沒吃東西﹐或是吃的東西不營養﹔就好像丟泥土進去﹐期待它會變成米飯一樣。

四﹑爐灶一定要通風﹕莫忘記後天之氣的組成﹐除了脾胃﹑還有肺的呼吸﹐也佔了很大的因素。

五﹑煮熟的飯﹑要用其他容器裝承出來﹕脾胃肺共同煮出來的結果﹕(也叫做﹐日文維持古文用法﹐管營養叫做榮養﹔這是的前一個產物)﹐必須要先傳輸到心﹐變色為紅色﹐最後才變成血﹐而且要籍由心脈循環﹐才能供給全身使用。

 

由於中醫裡面﹐血被製造出來的程序有這麼多﹐這就是為什麼﹐有朋友問我﹐要吃什麼可以改善貧血﹖我會說﹑我沒親自看到狀況﹐我不知道。因為修理的部份不對﹐白花錢﹑也不管用﹐甚至可能會傷害已經好的部份。


中醫定義的貧血﹐有以下症狀﹕失眠﹑健忘﹑心悸﹑胸悶﹑皮膚乾澀﹑毛髮脫落﹑協下肋骨悶漲﹑月經短少﹑眼睛乾澀﹑筋肉莫名抽動﹐甚至抽筋﹐或是長期筋肉酸痛﹐臉色蒼白。

由於中醫定義造血的過程環節比較多﹐所以根據症狀不同﹐我們可以判斷﹐到底是那個環節出狀況﹕

 

一﹑完穀不化﹑五更瀉泄﹑飯後立刻會排便﹕這是第一環節﹐柴火點燃不足﹐所以火力始終不足。這種時候﹐會開補脾﹑腎陽氣的藥方。

二﹑消化不易﹑食量極小﹑平常就沒胃口﹑吃一點就漲氣﹕這是第二環節﹐鍋子(脾胃)無法提昇熱力﹐這多半是長期飢餓而傷害脾胃之氣﹐或是食用冰冷的飲食﹑容易生濕而延遲消化時間的食物(麵﹑湯﹑勾芡食物﹑以及乳製品)。這種時候﹐通常會開純粹養脾胃的藥方﹐可能偏陰﹑可能偏陽。

三﹑長期偏食﹐或飲食時間﹑份量不固定﹕我想這個應該不必解釋了﹔其實現代社會﹐雖說還是有可憐的人們沒飯吃﹐不過有餘力來注意養生的朋友﹐應該至少都是有東西可以吃的﹐所以不至於有飢民的困境﹐而多半是前面敘述的問題。

四﹑即使不是吃辣的東西﹐一吃飯就會全身發熱﹐甚至流汗﹐有習慣性便秘者﹕中醫說肺主皮表﹑其對應的內腑是大腸﹐平日缺乏運動﹑活動量不足的人﹐由於肺氣不足﹐飲食時需要借調其他部份的元氣﹐才能進行消化功能運作。

但其能量只能應付消化道的上﹑中段﹐到了大腸﹐就無力推動了。這個時候﹐我們通常會開補後天之氣的藥方﹐而且偏向補肺為主。

五﹑平常會胃酸﹐吃了東西更嚴重的人﹕這是胃陰不足﹐中醫理論說﹐痰不可去盡﹐因胃氣亦賴痰以養。意思是說﹐胃的黏膜被磨薄了﹐這多半是狼吞虎嚥﹐或是前面的第二步驟出狀況﹐導致鍋子(胃)被煮壞了﹐或是長期吃纖維太粗的粗食﹑辛辣的食物﹐或是長期服用去痰藥。

前面講的第二類症狀﹐通常後來會變成這個症狀。這種時候﹐我們通常會開修補黏膜﹐也就是養胃陰的藥方。

六﹑平常容易思慮過度﹐或是情緒化﹑壓力大的人﹐中醫裡面來說﹐脾主思﹑心主神﹐所以即使前面的功能都沒問題﹐但是最後產物的血﹐不是製造不完全﹐乃至於變成身體不能使用的廢物(痰飲)﹐不然就是無法充份傳輸出去。中醫理論裡面﹐血是滋潤皮膚的元素﹐但我們也常常容易見到﹐明明營養素都很充份的人﹐還是有皮膚乾燥﹑搔癢的現象﹐而且搽什麼乳液都沒用﹐就是屬於這類。

 

最後順便補充一些﹐我個人行醫淺薄的心得﹕

一﹑光是吃傳統的補血藥﹐如當歸﹑枸杞﹑地黃﹑龍眼肉﹑牛肉﹑羊肉…而無法有效補血﹐便可以明顯地剔除掉﹐前面介紹五個環節的第三項。這不是沒有原料的問題﹐而是煮飯的工具根本有問題。

二﹑只要下定決心﹐戒除冰冷的食物﹐以及容易生濕生痰的食物﹐許多毛病﹐通常會在一個月內不藥而癒。

三﹑後天之氣的運作是雙向的﹐它不只是製造有用的氣血﹐供人體應用﹐而且可以去血淤(比如說﹐有的人沒事碰一下就會黑青)﹐去痰飲等雜質﹐所以後天之氣﹐是現代所謂免疫能力的根源。

四﹑我治療西醫定義中屬於肝病的藥方﹐十之六七﹐用的是中藥裡面﹑定義為脾胃藥者居多。所以我常常勸告朋友們﹐中西醫的心肝脾肺腎﹐不是一樣的東西﹐請勿望文生義。

五﹑中藥裡面定義為補益之藥的﹐不管是補氣或是補血﹐全部都有增胖的功能﹐如果您在減肥﹐最好先三思﹐您的運動量﹐是否足夠抵銷其副作用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enohye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