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首歌我在小時候就聽過了:作曲者是安德魯韋伯大人,就是寫百老匯名劇「貓」、「歌劇魅影」的那個傢伙。
這首曲子所描寫的是抹大拉的瑪利亞(Mary Magdalene),也就是世俗的宗教小說與陰謀論中,耶穌的妻子,她對於耶穌基督「想要佔有的愛意感」。
世俗上的說法:我們常常很難分辨「愛」與「慾」,也就是深層的愛,或是淺層的喜歡。
不過我忽然得到了一個啟發:「慾望」、或是淺層因感官上的喜悅吸引,它的基礎是「佔有」。而「愛」、或是深層上心靈得到的感動,它的基礎是「感召」。
I want to have it,I want to be it....這就是「淺層的慾望」,與「深層的愛」,基本上的不同。
我也是花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歲月,才領會出上面的道理。
那個「想要佔有的淺層慾望」,以及「希望自身融入的感召之愛」,有可能是一個人類的對象,但也可能是一個物體,或是一個虛擬的概念或哲理。
如果您只是想「擁有那個人,或是那個虛擬的意象」,但「自己未必想要變成那個人,或是那個虛擬的意象」,那麼那只是慾望、而不是愛。
要舉例嗎?....作為一個生理荷爾蒙還算正常的異性戀男性,我見到漂亮又身材曼妙的年輕女性,瞬間也會有想要一親芳澤的肖想。但是我不了解那些年輕的肉體,心理的狀況是什麽?所以我絲毫不會想模仿她們,「變成她們」也不會是我在瞬間、或是一段時間內會想到的東西。
但是我跟我家的夫人大人認識已久:我感受到她對於親人、友人的耐心,以及不忍傷害他們心情的溫柔言行舉止,我覺得很受到感召,所以我想要自己的人格特質上,也有那麼一部分變成她。
所以、我想這應該是正面的愛,也是值得推廣的觀念。
英語系的用詞,會說自己的伴侶是「my better half」、「我那更美好的另外一半」,大概就是這個原理。
只想短期擁有但不想模仿的對象,大概不是你愛的,所以也別浪費時間在那上面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