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影片從一開始到21:30的前半段,介紹的就是「龜背功」

龜背功大致的練法,以及禁例,影片中都有提及。大致上沒有提到的禁例,就是孕婦、背部有皮膚疾患、軀幹脊椎受傷病變者,以及患有暈眩如梅尼爾氏症者,亦不宜練習。

 


 

 龜背功有其他的別名,如「貼山靠」「鐵山靠」。這是跨南北派都有人鍛煉的功法,也是去除武術功能,以「醫療氣功」的模式,深入民間而流傳廣泛的氣功功法之一#。

(# 註 :武林傳說當年五絕老人鄭曼青大師,跟楊澄甫學到的楊家絕學五藝,其中之一就是龜背功,因為楊家太極講究「龜背鶴形」,穩重的軀幹與靈巧的四肢動作,以避免「雙重則滯」)

龜背功也是「少林七十二房」裡面「橫練十三太保」(13種身體局部強壯的功法)的內功之一,雖說是鍛煉出背部耐重擊的外壯氣功。不過如果您有技擊經驗的話,一對一的打架,淪落到背部會被揍,身步法的移動,也未免不堪了點。

就體育動作分析:龜背功的肢體動作,驅動的肌肉群與「硬舉」、「壺鈴擺盪」類似,偏向使用大腿後側與臀部的大肌肉群作為動力引擎,以腳跟為蹬地支點。手臂的揮舞各家系統不同,我所學到的龜背功,有一派要求雙臂採取「上揚如捧橡木桶」的姿勢#。

(註# :不過我也學過手臂要採取如同影片所示範揮舞的方法,然背部撞擊牆壁的同時,也要以手掌或手刀,交替打擊牆面,順便練手)

不過上臂的姿勢不是重點,重點在於「盡量讓肩胛骨平整攤開,服貼於牆面」,並且如影片所說,肌肉要盡量放鬆,蓄勁時吸氣,撞牆時吐氣

如果要多添些注意事項:就是「撞牆時要下巴收縮、略咬緊牙根、豎起頸椎」,以避免震盪力波及頭部。還有「貼撞於平整牆面的部分,是從T5~L2的部位,盡量讓受力平均,背部面積放大」

 


 

龜背功之所以能在短期內有效地增進健康,理由很簡單;

1)龜背功的操作,是使用類似硬舉,或壺鈴擺盪的下肢肌肉群,就不想做(或一時沒有能力做)激烈運動的人而言,龜背功可以驅動「無負重輕刺激類運動」的主循環引擎。它之所以能廣泛流行於民間,就是不需非常費力

與龜背功運動驅動模式類似的另一個動作,就是南派鶴拳的「水肢」。....就算您沒練過鶴拳,光看鶴拳高手的背部,大概也猜得出來,他們也有練龜背功這個「與水肢動作,腹背相反拮抗」的動作。

2)撞擊的刺激可以產生震波:人體70%是水。我們藉由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暢旺,以沖刷滌盪體內雜質的想法,在四肢上是很管用;但遇到層層重疊的軀幹內臟,以及被動式流動的淋巴系統,尤其是埋在肌肉深層,針灸拔罐與按摩不及的軀幹體內,就未必保證管用了

所以傳統的養生氣功界有這麼一個說法:「三年排打,不如百日龜背」。就武術技擊的耐打需求,這個說法或許見仁見智,但對於養生訴求的話,與其浪費時間練拍四肢,不如找面牆練龜背功,比較能刺激到軀幹的深層循環,達到養生的目的。

3)中醫針灸的針方有一個補血的「八花補血」配伍,是用針灸刺激背部的心俞穴(T5~T6)、膈俞穴(T7~T8)、肝俞穴(T9~T10)、脾俞穴(T11~T12)。在背部肌肉尚未柔軟之前,這八個部分是一般人能夠撞擊觸及到的。所以即使不用針或任何中醫醫療器具,只是長期而固定刺激這八個部位,就能得到接近針灸的醫療功能。

不過針灸經絡的原理,也只是刺激人體既有的功能更有效率地工作,畢竟針灸不是服藥,沒有真實的物質進入體內;如果您的營養攝取不足或偏食,依舊不會得到強壯的功效。

龜背功這種氣功也是。所以如果您是處於節制飲食的減肥態,最好停止練習這個功法,免得內傷。

 


 

平心而論,就武術技擊的耐打功能而言,龜背功不能算是最高檔次的。任何擅長投摔系的武術,都會練習「護身跌法」,他們在地上滾的動作,本身就合乎龜背功的功法所有的要求,而且更有功能性與整勁的協調性,兼顧剛硬與柔軟的收縮與彈性,也就是不只是耐打,還可以吸收與化勁

如果您是會固定練習護身跌法的人,不必浪費時間練龜背功,因為站在牆壁邊再怎麼撞牆,力量也比不過失重般地滾在地面上的撞擊力,尤其是擁有跳過椅子騰空翻跌能力的人;而且該刺激的穴位、應該注意的呼吸,您已面面俱到。

反之,遇到投摔系與長期練習護身跌法的武術家,您必須要皮蹦緊一點,因為他已經練有「外壯氣功的雄厚基礎」,他的呼吸與軀幹內壁肌肉控制,已經渾然一體,完全不需要刻意蓄勁預備,耐打的程度,比拳腳系的人還強上一截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henohyeah 的頭像
    shenohyeah

    百般無聊的午後

    shenohye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