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與西醫分析病機的模式﹐最大的不同﹐就是中醫比較注重物理性質的因素﹐而西醫比較注重化學性質的因素。
什麼是物理性質的因素﹖就是溫度﹑揮發性﹑流動的速度﹑以及液體濃稠或稀釋﹐對通透性質產生變化﹐氣壓與水壓(血壓)的壓力差別。
討論為何中醫不建議您吃冰的﹖您可以先參考這則比較Dry的文章。
根據黃帝內經的說法﹐我們的脾胃﹐本身有兩大功能﹐一個是把飲食﹑呼吸而來的東西﹐轉化成可以運用的氣與血﹐學術的說法叫做氣化﹐這個功能比較是脾臟在運作。
而另外一個功能﹐就是把飲食裡面不用的廢物﹑雜質﹐全部往大小便推出去﹐學術上稱為消導﹐這個功能比較是胃部﹑大腸(兩者皆叫做陽明)在負責。不過脾胃互為表裡﹐是會互相影響﹑關係密切的。
※許多坊間賣藥的廣告﹐常常強調排毒的重要。
在中醫來說﹐所謂的毒﹐會有熱﹑膿﹑出血的現象﹔所以一般人所認知的毒素﹐往往沒有到達那個程度﹐而只是痰飲積聚而已﹐所以我在文中只稱為雜質。
輕易使用中藥裡面的排毒藥﹐通常會導致肝﹑腎臟衰竭﹔這也就是中藥常被誤解﹐但其實是被外行人誤用的結果。
作個比喻﹕人體如果是個建築物﹐那麼脾胃就好像是個萬用的馬達﹐它不但負責將乾淨的水﹐抽進水塔裡面﹐也同時負責把污水﹐推進下水管裡面排出人體。
任何會干擾﹑影響耽誤脾胃功能的飲食﹐都會導致這個馬達運作速度變慢﹐然後就是效率變差﹐乃至於完全故障。或許是表現在氣化上(製造養份)﹐或許是表現在消導上(排除雜質)。
但前者的虛證﹐與後者的實證﹐往往會呈現類似的症狀﹐所以一個訓練有素的中醫大夫﹐會以切脈診斷﹐觀察氣色﹑舌相﹐作為最後的依據。
感冒會頭痛﹐高血壓也會頭痛﹐長了腦瘤也會頭痛。…您不能因為頭痛的症狀﹐就要求醫生立刻開一個﹐可以搞定所有頭痛的藥方吧﹖對症下藥﹐乃是任何醫學的核心技術。
以之前提到的美容科來說吧﹐我最近看的二十個皮膚科病人﹐二十帖藥方﹐完全沒有兩帖是重複的。
會干擾﹑影響到脾胃這個萬用馬達的物理因素﹐大致有以下幾項﹕
一﹑慣食生冷食物﹑冰飲﹕
我們皮表的體溫是攝氏36.5~37度﹐但胃部裡面的溫度是攝氏42度。沒有這個體溫﹐所有的消化脢會無法運作﹐所有的消化動作﹐全部要停頓下來﹐靠胃部平滑肌的顫抖﹑產生體溫﹐然後加熱到42度之後﹐才能繼續作用。但由於平滑肌是不隨意肌﹐所以我們無法感覺到這個過程。
正常的狀況下﹐食物在我們的胃裡面﹐大概在60~80分鐘後﹐就會下到小腸。但因為這個由於飲食冰冷﹑再作加熱的多餘程序﹐食物留在胃部的時間﹐會因此加長許多。
請您試想﹕食物放在炎熱夏天的室外﹐沒一兩個小時﹐就可能會腐敗發酸了。你的胃裡面﹐溫度比戶外的溫度還高﹐而且裡面又濕又悶﹐食物如果不能順利在60~80分鐘內﹐被胃酸消毒﹑消化分解﹐然後送到小腸下面﹐那食物不發霉腐敗才怪。…就好像任何食物發霉腐敗一樣﹐沼氣氣體就會產生出來﹐充滿了胃囊。
我們的胃部﹐上有賁門﹐下有幽門﹐分別在消化進行的時候﹐鎖著胃囊的上下口﹐不讓酸鹼度等於2的強酸漏出來。
所以在上下開口﹐尚且工作正常下﹐發生胃病的第一症狀﹐就是漲氣﹑嗝氣﹔第二症狀﹐就是胃酸實在累積太久﹐逐漸侵蝕胃壁﹐導致灼燒感﹐或是下口鎖不住﹐導致十二指腸潰瘍﹐或是上口鎖不住了﹐於是胃酸逆流﹑嘔酸。
二﹑慣食湯湯水水﹑勾芡﹑濃稠食物﹕
您一定也曾經聽過﹐中醫常常講﹐吃多了湯湯水水的食物﹐勾芡﹑或是很濃稠的奶油湯品﹐對脾胃也不好﹐容易產生濕邪。它損傷脾胃的原理﹐與前者不太一樣﹐不過造成的壞結果﹐倒是差不多的。
因為吃太多濃稠的液態﹑類固體的食物﹐會啟動胃壁消化的機制(喝水則不會)﹐胃部的神經﹐是因為物理重量的刺激﹐而作消化﹑分泌胃酸的動作﹔但這些湯品﹐需要比等重的固體食物﹐分泌更多的胃酸﹐以造成胃部內酸鹼度到2的程度﹐消化脢才能啟動﹐下面的幽門也會因此關閉。
…所以它造成沼氣的現象﹐與前者一樣﹐而且更糟糕的是﹐這個過程裡面﹐分泌出來的胃酸更多。
※所以我在這裡﹐介紹一個高中生物就已經教了的東西﹕我們的胃在正常狀況下﹐消化完畢﹐食物乳糜恢復中性後﹐才會下降到小腸去。
所以任何企圖調整身體的鹼性食物﹐在進入胃部之後﹐一律都會被消融成酸鹼度2﹐再變成中性。…因此企圖靠飲食來調整身體酸鹼值﹐都是徒勞無功的﹐你只是讓食物留在胃裡面的時間﹐變得更久而已。
人體最大宗﹑排除酸性的方式是呼吸。這是血液裡面的碳酸(HCO3-)﹐由肺泡代謝成為二氧化碳(CO2)﹐再排除體外。所以想要調整身體酸鹼度﹐最有效的方法是充份睡眠﹐或是打坐練吐納呼吸。
三﹑慣食麵類﹑發酵性質食物﹕
再復習一次﹕你的胃裡面﹐溫度比戶外的溫度還高﹐而且裡面又濕又悶﹐如果你又常常吃容易發酵﹑產生氣體的食物﹐加上又犯了前面的毛病﹐那麼脾胃的功能﹐必然更早衰敗。
凡是食物裡面有加酵母﹑發粉的﹐例如軟麵條﹑麵包﹑酒麴﹔或是與胃酸作用﹐容易產生氣體的﹐例如乳製品的起司﹑牛奶﹑酵母乳﹑優格﹐醃漬的食物﹐碳酸飲料的汽水﹑以及啤酒﹐還有精緻的甜食等等。
四﹑物理性質上﹑本就不容易消化的硬物﹕
由於這類食物﹐本身就不容易消化﹐或是因為飲食狼吞虎嚥﹐造成食物塊太大﹐也會讓胃部消化負擔過重﹐導致留置在胃部裡面的時間延遲。
例如糯米﹑纖維太粗的蔬菜水果﹐質地較粗的糙米﹑肉類。
我知道坊間的飲食教條﹐通常教大家要多吃纖維質的東西﹔即使是沈大夫的懶人養生法﹐也說要多吃點綠色的蔬菜。但不要忘記了﹐纖維質的作用是在腸子﹑不是胃﹐所以吃的適量即可﹐不需要卯起來吃蔬菜﹑素食。
中醫的基礎理論﹐就是陰陽平衡而已。我們沒有OO越多越好﹐或是XX越少越好這碼子事。
我相信現代社會﹐一般人都不至於會營養不良﹐除非嚴重偏食。只要保護好脾胃﹐就可以吸收到足夠的能量﹐來製造氣血等正氣﹐並且排除掉不必要的雜質。
記憶以上的食物內容﹐或許有點複雜﹐但只要記住﹐可能會導致食物在你的胃裡面停留太久﹐或是容易產生氣體的﹐都是會傷害脾胃的。
最後﹐我要推廣一下﹐吃白米飯的好處﹕
一﹑根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﹐一碗生米煮出來的米飯(大概是三碗飯)﹐藥效就相當於半根人參。
二﹑白飯乾燥會又變成米﹐而吸收水份後會變成粥﹐所以它是保養脾胃﹐吸收濕氣﹑或是滋潤乾燥﹐最天然﹑最好的調節性藥物。
三﹑同樣容積的食物(不是重量)﹐在胃部裡面造成的飽足感﹐是一樣的﹕
一碗飯的熱量是280大卡﹐一碗麵是350大卡﹐冬粉類是300大卡﹐一碗去脂肪的瘦肉(不論豬﹑牛﹑雞﹑海鮮)是420大卡。
蔬菜水果呢﹖同樣是一碗﹐熱量的確比較低﹐但是裡面90%是水份﹐所以在胃部裡面一攪﹐容積立刻會縮小﹐所以沒多久就會餓了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