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第一式、懶扎衣》懶扎衣出門架子, 變下勢霎步單鞭, 對敵若無膽向先, 空自眼明手便。…「紀效新書」、卷十四「拳經三十二勢」

經過多年、甚至最近一周的本館內部民調,上百位老外(或ABC)學員+助教+教練大人們覺得本館吸引人之處,就是「可以吸收東方古哲學與知識」,白話一點的說法,就是「我們的『文創』好棒棒」。就推廣傳統國術+生財而言,這是值得高興的事,作為武術家,我覺得想哭。

小弟不妄自菲薄,本館翻譯工作全都來自於我,因為古中文有三種領域最難理解:卜筮易經、佛釋黃老、中醫醫書。小弟雖因宗教因素,放棄鑽研前兩個曾經學過皮毛的東西,但最後一個是吃飯的行當,所以揣摩古文,算是我的職業項目之一。

翻譯古招式的名稱又要兼顧「信、雅、達」(與原語意義趨近、聽起來有點假掰上流而可以附庸風雅、普通人都能望文生義),是蠻不容易的事情,光是要顧到「信」的程度,就很要人老命。

568297977996719815  

「懶扎衣」在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的「繼效新書」中,版畫的插圖就是這樣;閱圖生義、的確是將上身衣著過長的下擺,用一手撩到腰身旁邊去,而沒有扎在腰帶裡面。所以懶扎衣的動作,應該是某一隻手擺在腰際沒錯

但如果您曾經打過架,不論是擂台上、籠子裡、街頭上、或是武館實驗室性質的試手,這種一隻手的打法,簡直就是送死

所以懶扎衣那隻擺在腰際的手,不會只是擺個樣子,而應該是拉住、托住、卡住對方的手臂牽制,最後的位置則在自己的腰際。

images  

目前市面上有懶扎衣這個招式頻率出現最高的,是陳氏太極套路中出現的,這個動作也的確是開頭前面幾招就出現的。

懶扎衣的動作大概就是這個樣子,做得好不好小弟不敢評論。這兒囉嗦個傳統國術的專有名詞:手臂旋轉的動作可能會花俏到成千上萬,不過不脫兩大類,一是手掌自身體中心由下而上掘起的耘手(可能因北方方言或謄寫錯誤,又名雲手);另外一個是如同汽車雨刷一樣,由外向內、自身體中線撥蓋而下的動作,這叫做貓洗臉

陳氏太極的懶扎衣,是貓洗臉的那一手拉對方的手到腰際,另外一手作耘手崩拍對方的面部或肩膀。

如果對方沒習武,而且雙方體重差不多或對方略輕,可能有辦法辦到,但如果任何條件都無法滿足,這個動作應該是很難在實戰中實現。更何況戚將軍想要的,還有「變下勢霎步單鞭」。

images (1)  

這是小弟以有限的網路知識能力所搜尋,另外一個叫做「懶扎衣」的招式動作,屬於北派迷踪拳系統,也是開門的初始動作。

就是本影片0:04~0:05的動作,從開式的雙拳護臍(也有人叫做野馬闖槽),到雙臂稀哩呼嚕各自轉了半圈,企圖敲打對方前臂或手肘(參考前面太極拳部分所說的,這兩個半圈都是貓洗臉)。

小弟當然不知道為何這個與陳氏太極動作完全不相干的動作,也叫做懶扎衣,但該動作最後左手也束在腰際,所以能當它也是懶得把大衣下擺扎進腰帶嗎?

download  

(老實說我是Google的技巧不好,不然我實在不想引用這張照片)前面兩個動作,都不能解釋戚將軍在懶扎衣之後,還想要的連續技「變下勢霎步單鞭」。小弟斗膽提出一個假設:戚繼光想要的三十二長拳第一勢懶扎衣,應該是八極拳的「挑打頂肘」

所以這兒貼個本門的標準範本,示範的地點是故鄉白色恐怖時期,曾經出現最黑的衙門「警備總部」的大禮堂,也就是古時候的「錦衣衛」或「東廠」,美帝的古巴「關塔那摩海軍基地」所拍攝的。

開頭到0:08處就是挑打頂肘,這個影片示範也成為本門教學路線分歧的公案之一:為何劉大師在肘頂之後還要下沉一下?小弟斗膽在20出頭的年紀就認為,「擔扁」「單鞭」,是北派武術家因文字疏漏而出現的typo,影片中刻意下沉的動作,是想表現後手扯住敵人手臂,然後用肩膀或後背、將對方手肘擔斷的技巧,這也是所有太極拳叫做「單鞭」的動作,曾經想要呈現的原始作用

這個天馬行空的假設,小弟在十幾年前的上個世紀就有提出而教導出來,所以功過皆在我身上。

 

所以,「挑打頂肘」是我心目中最趨近於戚繼光將軍的三十二長拳第一式「懶扎衣」。因為練兵就好像現代高科技製作鏈要有「防呆」(Fool-Proved)設計一樣,只要向前衝,協調性失能而同手同腳的笨蛋都可以演練,只要蹲得夠低,同手同腳往上鏟就OK了。所以懶扎衣被戚繼光將軍,列為第一式。

最後我將懶扎衣翻譯為「Lazy to Tuck In The Coat」,或許也是因為,我也開始懶得翻譯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enohye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